至今,在我的脑海中有三位叫陈强的人。一位是著名电影演员,他很有名,但离我太远。还有一位是中国教育报驻河南记者站的记者,我特别欣赏他的文采。我在报社工作期间,曾经把他的文字当作范本鼓励其他记者向他学习,我们也因此联系不断。第三位是中国青年报驻福建记者站记者,中国青年报是我喜爱的报纸,因此也经常能够读到他的文字,欣赏且喜欢。但我们从未谋面,而且一段时间内他的文字似乎消失了。见到他时,是经一位友人引见,他送上了新作《大小眼看美国》。吸引我的是“小眼”陈韵正,韵正是陈强的女儿,他们父女俩同去美国留学,“小眼”记述了她在美求学片段。
我惊愕。一个10岁的小女孩随着父母留学,竟有如此眼光去看那陌生的国度、陌生的人们和陌生的教育,居然还写下了这篇篇文字!
你想象得出来吗?在美国上课,教室里居然有个浴缸,有一个学生居然在里面躺着听老师讲课,还说是“为了阅读课轻松起见”;还有穿着睡衣来上课的“怪事”;至于上课的内容更让人捧腹大笑了,比如数学课,老师在讲台上放满许多食品,请同学们自选,然后老师让同学们在盒子上找到它的重量,由此引发学生对美国计量单位的认识;像贷款买车、学生在教室里开餐厅、在课堂上制作枕头等等也都成了美国老师的教学内容。老师们兴趣盎然地教,“小眼”兴趣盎然地学。
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小姑娘也毫不避讳。如小学生怎么过情人节。怎么过的呢?原来,情人节前,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情人节礼物,爱好体育的同学就写上“我爱你篮球”,有的送来一个爱心型的蛋糕,还有的把一个盒子做成海豚的样子,写上情人节快乐等等。当这些五颜六色的情人节礼物拿到教室时,老师一边夸奖孩子们的想象力,一边给孩子们颁发奖品,好不快乐!还有开家长会,那是多少中国孩子和家长头疼的事啊!在美国,家长会上学生唱主角。召开家长会时,学生们自己当着老师和家长的面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,家长们一边听孩子们的介绍,一边询问有关情况,老师适时的加以解释和引导,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,学生、家长和老师三方面的交流沟通愉快地完成了。
还有些问题从“小眼”嘴里说出来,着实让人惊讶。如孩子发现在美国初中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,期末反而更轻松!“不仅没有考试,还在放假前的一个星期进行野餐,要求家长参加,庆祝一年的收获。”无法一一列举,来看看这些小标题,足矣令人咂舌:《为小学同学开追思会》、《在美国提早一年毕业》、《英语不好如何跟得上》、《假期没有作业多轻松》、《职业生涯设计进课堂》……
“小眼”看美国,看上去没有逻辑推理,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支撑,更没有我们常见的中美文化差异比较的刻意追求之类。“小眼”独特的个人体验、平实的记录,娓娓的道来,都值得让我们沉思默想,特别是对我们的教育境况进行一下反思。“小眼”也许没有这样的深奥,又让我这“大眼”升华了那本来质朴的感受。但我还是被孩子发出的这样的感慨“回国上学,我不太适应了!”所震撼。请看孩子的办法:“我中午不再回家,而是留在学校吃饭,这样就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完成一部分作业,晚上七八点就可以把所有的作业搞定了。”读至此,心酸了。孩子毕竟是孩子,我们成人可不要只做孩子状的思考、也不要老妇抹粉般的矫情,之后一切归于从前!
“小眼”看问题的角度、表达的真情,记述的方法,也许不被“大眼们”看上,而这种平实和真情恰恰是我们解决一些难题的入口。比如教育改革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老大难,似乎中国的学生永远要背着加重的书包,永远要熬到深夜,永远要做大人般的表态,也永远不知道生活有多么美好,上学有多么有趣!难道真这么难吗?从一堂课的设计开始,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开始,从过一个节日开始,总之,从我们自己开始。指望几个重要批示、“神明”般来拯救中国的教育,是既悲哀又没有出息的,路就在自己的脚下。看我们走不走,想不想走。如果终日怕摔、怕碰、怕摘了乌纱帽、怕丢了既得的银两,就永远无路可走,就永远像叫花子般的乞讨恩泽。
本书最后一句话,“小眼”是这样写的:“我希望将来还能到美国留学,爸爸说‘就看你自己能不能考上美国的大学了!’”“小眼”纯真而大胆的表态令人汗颜。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听到孩子说:“我还是喜欢在中国上学!在中国上学是一件多有意思的事情啊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