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华人生活门户

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美国人美国生活网 > 美国生活指南 > 行前准备 >

通识教育:向左走?向右走?

时间:2009-08-13 09:23 来源: 点击:
■本报记者 王乐 西方文明似乎更具有普适性,而东方的文化更注重个人的内省与反思 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,同样的反例也有很多。 复旦大学光华楼204教室,哲学系副教授丁耘的《理
  

本报记者  王乐

“西方文明似乎更具有普适性,而东方的文化更注重个人的内省与反思……”

“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,同样的反例也有很多。”

……  ……

复旦大学光华楼204教室,哲学系副教授丁耘的“《理想国》导读”课程正在进行。全班50名学生分为两组,在两名助教的带领下展开讨论,丁耘老师则不断记录着学生们的观点,并适时地加以引导。乍一看,你也许会以为这是哲学家研究生的讨论班。但记者发现,台下清一色坐着的,都是本科一年级同学。他们来自各个不同院系,有些还是数学系和生命科学系的理科学生。

“这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,我们现在所上的‘《理想国》导读’属于‘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’大类。”课堂里的学生告诉记者。

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日趋升温,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推广通识教育。作为走在“通识教育”改革探索前列的综合性大学,复旦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复旦学院——所有本科一年级新生不分专业,在复旦学院学习一年,至大二时才转入本专业

如今,第一届复旦学院的学生已经走到毕业季节,“通识教育”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?国内高校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,又遭遇了哪些问题呢?

培养“通才”,还是培养“专才”?

早在2005年以前,复旦大学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方面,就充分反映出学校希望拓宽学生知识面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。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开出了六大类的核心课程,倡导原典精读,每个大一新生必须在这些门类中,修满一定的学分。记者在复旦大学2008至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表上看到,在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”中,《说文解字》与汉字源流、老子导读、共产党宣言导读等课程赫然在目。

这样的课程极大地开阔了本科生的视野,复旦管理学院2006级学生宋里琛告诉记者,一年级在复旦学院,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,课堂上研读从未读过的经典著作,还要撰写阅读原典的读书报告,那时候逼着自己读了论语、孟子等原典,这种杂交的思想让他现在学习管理学的思路也更加全面。

复旦管理学院张青教授对通识教育有自己的看法,他曾经指导过两名本科生,参与自己的企业项目课题,他发现,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深厚,“稍有难度的相关行业知识,就把他们给难住了。”

在张青教授看来,整个市场目前处于细分的状态,急需各类专门领域的人才。如果学生抱着“万金油”心态进入市场,就会大大削弱竞争力。“什么都懂,什么都懂一点点,最后等于什么都没整明白。”

张青教授表示,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非绝对对立,专业教育中完全可以纳入通识教育,以此拓宽学生的眼界,“但专业教育仍旧非常重要,我们需要基础扎实、视野广阔、对某一行业具备专业眼光与扎实积累的毕业生。”

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参与了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”的设计。他认为,本科阶段实行“通识教育”并不是说大学就不再培养医生、律师、工程师等专门人才了,而是希望这些专业才能具备“贵族气质”。

“我们的大学不应该仅仅培养职业人才,而是应该将其培养成为具备公民意识、社会责任感与领袖精神的出类拔萃的人才,使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考虑问题”。王德峰教授表示。

但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却认为,“通识”与“专业”的关系一直是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,关键在于到底该“通”到什么程度,到底该“专”到什么程度。

理科生的“通识”遭遇难题?

江晓华(化名)是大学二年级学生,他已经完成了学校规定的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”的6个学分。记者注意到,他所选修的3门课程分别属于“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”、“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”、“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”三大门类,明显“理科气”更重一些。为什么没有选其他门类的课程?“不敢选,怕被关掉。”江晓华这样告诉记者。

同为理科院系学生的江敏(化名)向记者坦言,虽然自己已经修完了学校对于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”的“规定动作”,但仍希望再多选修几门这样的通识课程。无奈大二后已逐步进入专业学习,大量的习题与实验压得自己“喘不过气”来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 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
本站实用推荐
推荐内容